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2)

时间:2016-04-15 11:16 点击:
国学教育需要一定的形式,恰当的形式无疑对学习国学内容有所帮助,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确定比形式的确定更重要,内容的选取也比形式的选择难度更大。从目前国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比较

  国学教育需要一定的形式,恰当的形式无疑对学习国学内容有所帮助,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确定比形式的确定更重要,内容的选取也比形式的选择难度更大。从目前国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比较随意,只要是古代的文献,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选为国学来学习。这种做法导致一些重要的经典因学习和教学难度大被弃之不用。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在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在国学教育程序及内容的选择上最大的问题是随机、随意,认识不到这些文化经典在内在学理上的先后衔接和融会贯通,没有长远的规划设计,抓着什么读什么,这样在学生的接受上势必造成知识体系和认知过程的混乱无序,很难起到持久稳定的教育效果。"[2]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列举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有重要启示的十五种思想,就是国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天下为公"出自《礼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实事求是"出自《汉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大学》……这些都是重要的国学经典,都应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中,人们最为熟悉流传也最广的是《道德经》和《论语》,因此,这两部应是国学教育的首选内容,应作为国学教育的基础读物。
  学习《道德经》和《论语》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通读和背诵全文,可以循序渐进,先选取一些格言警句熟读背诵,在以后的长期实践中再加深理解。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含义。我们常说心领神会,"神"在文章的整体之中,而不是直接表现在字符中,所以要想讲得使人入神难度也是很大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道德经》和《论语》是公共知识分子为民众写的,既艰深又浅白,可以由浅入深一步步领会。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o内篇》中说"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近而易见"和"远而难识"其实是老子和孔子学说的共同之处,关键是理解老子和孔子学说的体系,要经历一个由近达远、由易到难的过程。无论是国学的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在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时,思想上明确这个过程,将一生受用无穷。
  三、中小学国学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
  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要求,是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的要求。
  中国历代的文化名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学说集中一点来说就是教育人民要做怎样的人。特别是开创文化传统的老子和孔子,他们都创立了高境界的理想人格的学说,老子的学说可以称为"圣人学",孔子的学说可以称为"君子学"。在5000多字的《道德经》中,提到"圣人"这个词多达29处。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之"圣",就在于他们是天下做人的范式和楷模,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圣人。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6次。孔子认为,达到"圣人"的境界太高了,连尧、舜都难做到,因此他提出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即君子)。"圣人"和"君子"提法不同,但意义相近。中国人都很重视提高自己的境界,十分讲究"做人",基本的要求是做合格的人,进而做贤人,进而做士人,进而做君子,最高境界是做圣人。做高境界的人是中国人普遍的人生追求,中华文化的这一优秀传统,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起了历史性的作用。老子和孔子都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受老子和孔子以人弘道思想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大批文人对本国文化有信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坚毅乐观的身影。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还有如"天下为公"的思想,万物和谐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尊重生命的思想等,对现实社会都有重大意义。我们进行国学教育,从长远目标来说,就是要青少年确立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有了这样的终身奋斗目标,人生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从整个国家民族来说,民族素质也必将更高。
  理想人格不可能一朝一夕实现,在现实上,要从做一个合格的人起步。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文化,传统文化将人分为低贱的人、合格的人、士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等级,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做一个合格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人,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诚信、慈悲善良、宽容孝顺等。《道德经》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树、高台、千里是未来的理想,毫末、累土、足下是现实,从现实做起,一步一步去实现理想,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诚然,有高尚的理想是好事,但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最终所谓远大理想不过是水中捞月,理想成了空想。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就是要从历史中学习处理远大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从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的角度,胡虹丽综合性的阐述很有启发性:,国学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有丰富的内涵。国学教育作为古老而全新的教育理念,应该把人的生命放进去,应该关注每个个体的生存,卸下附加给它挽救民族、重振社会的神圣救赎使命,把传统的柔性光芒投照到个体心灵上,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德行完美、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这是研究和实践国学教育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点。"[3]致力国学研究、倡导国学教育成绩卓著的黄济先生也指出,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方向,要抓好几个方面的教育问题: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树立学生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感;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公民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和为贵"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认知。[4]这些真知灼见对中小学国学教育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